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專著,也與「科技與社會」(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理論有深度的對話。上冊是第一部分「模型與理論」,包含〈導論〉以及第一到第六章;下冊是第二部分「實驗」,包含第七到第十二章以及〈結論〉。

  本書企圖建構一個科學理論與實驗發展與演變的動力模型、一個科史哲理論,總結有下列主張:

  1. 科學理論和實驗的發展共享一個人類家族似的發展樣式,即透過對先行者(親代)結構局部的修改,而產生彼此間具有家族相似和歧異的後繼者(子代)來描述。

  2. 此發展樣式的原因和動力,是科學家對先行理論與實驗作認知評價後,局部修改其內在結構,再發展自己的新版本。

  3. 模型媒介於理論和實驗之間,必須透過模型來分析理論和實驗的內在結構。

  4. 理論、模型、實驗與世界兩兩之間的關係,可以透過結構相似程度的比較來進行認知判斷;其比較方法是分析理論、模型和實驗的結構成為組成局部,再比較先行者與後繼者的局部和對應局部的相似性來作判斷;此方法為認知評價提供一個較客觀的參考架構。

  5. 科學活動有發現、結構、發展(發育或發生)、變遷、社會環境、規範等多元向度,彼此在不同的脈絡中互相關聯,但不能被化約到發現脈絡和證成脈絡的二分架構上。

  6. 我們可以推薦新的認知評價來引導科學未來的發展。如此,原因和動力的實然與認知評價的應然不斷地互相循環、互相影響。

作者簡介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科學哲學中心訪問學人。《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編委(曾任七年主編)、East-Asian Sciences,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Journal 編委。2012 年接任臺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專長為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和科技與社會。

  專著有:《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學富,2003)、《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臺大出版中心,2004)、《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三民,2006)、《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群學,2010)。另於國內外期刊、論文集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上冊」

序 科學哲學的價值
致謝

導論 模塑、實驗行為與理論化
 壹、實驗與新實驗主義
 貳、模型的媒介角色與關鍵地位
 參、結構相似程度的思考
 肆、實驗與理論的發展動力:問題、論點和方法
 伍、認知評價、發展動力與結構相似度
 陸、模型與模塑的反身應用
 柒、本書的課題與論點:各章介紹

第一部分 模+B3型與理論

第一章 從理論到現象:模型間的配合
 壹、理論的具體化
 貳、原理模型、具體化模型和資料模型間的相互配合
 參、結構相似程度的比較
 肆、模型哲學的家族系譜
 伍、模型階層與模型間的配合
 陸、理論與模型的關係:依賴或獨立?
 柒、理論、模型與世界

第二章 從觀察到理論:經驗模型的媒介
 壹、哈金論觀察
 貳、韓森論觀察
 參、觀察和理論
 肆、古汀論電磁現象的實驗建構與觀察
 伍、觀察背負理論的再檢討
 陸、科學現象的觀察與落實
 柒、從觀察到實驗

第三章 理論的檢驗與局部決定
 壹、透過具體化模型和實驗模型來檢驗理論
 貳、檢驗理論的模式
 參、牛頓力學理論版本的印證簡史
 肆、牛頓版本的檢驗歷史之分析
 伍、印證、否證與局部決定論
 陸、杜恩的不足決定論
 柒、不足決定論的爭議評述
 捌、模型哲學家對不足決定論的處理
 玖、局部決定與不足決定

第四章 理論與模型的發展動力
 壹、認知評價可以為科學變遷提供因果說明嗎?
 貳、認知評價與因果機制:一個行為人基礎的動力模型
 參、從天文學革命到力學革命
 肆、理論潛能與認知評價
 伍、社會資源與社會拘束
 陸、經驗模型與經驗拘束
 柒、理論版本的範疇架構與經驗框架的比較

第五章 理論與實驗的利益說明為什麼錯?
 壹、強方案與科學知識的社會學
 貳、生活形式與科學實作
 參、對稱原則與利益說明的麻煩
 肆、歷史敘事與修辭技術
 伍、為什麼訴諸於認知評價的因果說明更好?
 陸、重新說明霍布斯與波以爾的競爭

第六章 認知與價值的優先性
 壹、行為者網絡理論
 貳、行為者網絡的非歷史性和外在性
 參、再探事實與價值的二分法
 肆、理論版本家族發展模型的規範性應用
 伍、認知價值與社會價值
 陸、科學行為者做為評價者

「下冊」

第二部分 實驗

第七章  實驗的複製(一):如何判斷實驗被複製了?
 壹、複製赫茲的陰極射線實驗
 貳、瑞德論實驗的重做與可重做性
 參、實驗的結構與複製程度
 肆、陰極射線實驗的複製歷史
 伍、複製的程度性評估

第八章  實驗的複製(二):歸納、推論與傳遞的問題
 壹、複製實驗與歸納問題
 貳、柯林斯論實驗的複製與歸納問題的社會學解決
 參、歸納推理的再考察
 肆、投射論的解決
 伍、競爭性實驗的推論
 陸、默會知識能充分地說明實驗的傳遞嗎?
 柒、實驗複製和工具複製
 捌、從實驗的複製到實驗發現

第九章 實驗發現
 壹、科學發現與實驗發現
 貳、孟德爾案例的挑戰
 參、古典遺傳學的兩種歷史
 肆、一個實驗發現的典型模式
 伍、實驗發現的核心特徵
 陸、科學發現的社會學模型
 柒、孟德爾的實驗發現

第十章  科學實驗的發展(一):一個輻射模型
 壹、實驗如何發展?
 貳、蓋利森與任伯格的實驗發展模型
 參、科學實驗的輻射發展模型
 肆、近代電學工具的實驗
 伍、實驗對象、工具與行為

第十一章  科學實驗的發展(二):實驗與理論的交織演變
 壹、古典遺傳學如何從實驗中誕生?
 貳、孟德爾主義的誕生和發展
 參、古典遺傳學的實驗與理論版本的發展
 肆、理論和實驗發展的三種典型樣式

第十二章  科學實驗的發展(三):一個行為人基礎的動力學
 壹、實驗者的基本目的
 貳、達頓的理論變遷的策略方法論
 參、落實背景觀念如何推動實驗發展
 肆、異例的解決如何推動古典遺傳學實驗與理論建構
 伍、實驗的行為人基礎的動力模型

結論 一個整合的科史哲理論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專有名詞索引

 

科學哲學的價值

  本書起於2002年起我開始涉足科學實驗的哲學問題。其時我剛完成第一本專書《科學理論版本的結構與發展》的初稿(後來於2004年在臺大出版中心出版,實際出版時間約是2005年初),該書以理論為探討對象,提出「理論版本」與「理論版本家族」這一對概念,並整合模型哲學家對於「理論做為模型」的觀點,論證在歷史上科學理論呈現家族分枝式的發展過程。可是,要更完整地理解科學,不能不考察實驗;何況國際科學哲學界與科技與社會學界自1980年代以來也有移向實作(實驗是一個重心)的趨勢。因此,不管就我個人思想的發展走向,或者就國際學界的潮流趨勢,研究科學實驗就成了順理成章、勢在必行之路了。

  由於我從博士論文以來,即接受模型既做為科學研究的工具,又做為科學研究對象的觀點,模型是可以具體構思的東西,可以作內在結構的分析,也可以用概念架構來呈現,因此透過模型來銜接實驗、來探測實驗的結構與發展,是從我的思想理路中自然衍生的方向—─其成果就是這本專著。

  身為科學哲學的研究者,我們的行業常常引起好奇:什麼是科學哲學?為什麼會有合併性質迥異的科學與哲學這樣的東西?究竟它是科學、還是哲學?當然更不必說科學實驗的哲學了。科學實驗是需要動手去做,這是多麼具體的行為!哲學卻是坐在扶手椅上,純粹思辨或想像的內心呢喃,實驗和哲學兩者如何被連結起來?我必須坦承,在相當的程度上,我是「紙上談兵」,我無能力動手去做實驗——可是,科學實驗哲學或實驗之科學哲學的重點是歷史與哲學,挖掘的是實驗在歷史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意義,而不是實驗方法或技能的介紹。我問的是,科學實驗究竟在科學研究(理論建構、模塑、發現、發展、印證等)上居於什麼位置?我探討的是歷史上的著名實驗:它們曾經扮演的角色、它們與理論的關係、它們如何發展演變,而不是一般性的實驗程序和方法。這不是一本教導如何做實驗的實驗手冊。

  為了達成目標,我採用「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標準方法,透過實驗歷史的重建與分析,來回答我想探討的哲學問題。然而,與那些經典科學哲學家如孔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勞丹、傅柯、甚至哈金不同的是,我引入1980年代後的模型與結構的分析方法,我企圖透過模型來連結和整合理論與實驗。進而,由於我的前本專著對於理論的發展仍不完全,留下一些問題未能回答:例如「理論版本家族」如何指認?如何說明科學革命?理論版本與家族發展的動力又是什麼?在這本專著中,我一併提出了完整的答案(第四、五、六章)。

  誠如孔恩所言,歷史可以教我們很多東西;我想補充,哲學分析可以教我們深入東西的本質,這也迴響了拉卡托斯的名言:「沒有科學史的科學哲學是空洞的;沒有科學哲學的科學史是盲目的。」它們提醒了我科哲應該要貢獻什麼的理想,因此我希望本書可以達到下列幾個目標:

  (1)展示科學理論與實驗的歷史存在某種模式,據以重建科學理論與實驗的發展史。
  (2)建構一個說明理論與實驗發展的動力模型。
  (3)提煉與精煉科學家推動理論與實驗發展的思考模式。
  (4)提出「哲學性科學思考方法」。
  (5)爭論認知與評價總是優先於利益,但仍為利益的角色留下位置。

  它們同時涵蓋了歷史、方法論與思考推理、知識論與評價諸面向。

  科學哲學的傳統被認為是「科學方法學與知識論」:探討科學方法是什麼、科學知識是什麼等課題(它們也被用來指認「科學是什麼」)。早期的邏輯經驗論和否證論因此提出科學方法以做為劃界判準,用來規範地定義科學(究竟應該怎麼做才算是科學的)——這被稱作規範方法論。而且哲學與科學之間有一條截然分明的分界:科學是經驗內容的研究,哲學要做為科學的基礎,必須是先驗的規範與邏輯分析。可是,早期的規範方法學為人詬病之處在於:哲學家常使用簡單的、非實際發生在科學研究上的例子作邏輯語意分析,其結果究竟能否應用到複雜的、實際的科學理論、方法和推理上則不得而知。1960年代後孔恩帶起的歷史取向,則探討實際(然)上的科學家究竟是怎麼做科學的,實際的科學歷史演變又是什麼模樣,結果發現歷史上那些推動科學進展的大科學家,屢屢違反早期哲學家的方法學規範。那麼究竟是那些大科學家骨子裡不完全是科學的?還是哲學方法學家的規範標準太僵硬了?

  從歷史經驗的研究去追尋或重建科學依其本性而自然發展的「邏輯」(規律、條理或韻律),就被稱作「自然主義」,它不再企圖妄想去「定義科學的規範性本質」或者建立方法學原理來「指導」科學家該怎麼做才是科學的,科學的人文社會研究者現在反而被勸告要「如何追隨科學家與工程師」,哲學本身——包括方法學、知識論,甚至形上學都應該被「自然化」。

  幾年前,我較傾向一種徹底的自然主義,但是慢慢地,我隱然感到這樣的立場可能使哲學失去其部分自主性、前鋒性,也可能失去對科學的導向性。我期待哲學能引導科學研究的方向,指出思考的新可能性。我追求一種哲學,不僅在典範危機階段也在常態科學時期,都能推動科學的發展,甚至催生新的研究領域,而不僅僅是追隨科學已發生的歷史。儘管所謂「科學的實際歷史」都不會是事實自身的呈現,而是要經過一種重建(或詮釋)的工夫(大概沒有所謂純粹事實的歷史這回事),對科學歷史案例的細緻描述和重建,也有可能啟迪今日的科學家(歷史總是能帶給人們啟示與教訓)。問題是: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大科學家,也不是大科學家就能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做科學的每一個突破、每一次推理、每個評價的意義、每個選擇或決定的原因——這一切都不是挖掘歷史細節能帶來的,而是必須以哲學思考來整合資料並賦予資料意義。如果歷史或今日重要的科學案例可以被分析、被重建、被塑造為一個模型,它就可以做為一個「範例」或「典範」,被參考、被類推、被引伸而產生規範性(建議性、推薦性)的作用—它不僅可向新生代科學家推薦一個思考可以遵循的模式,也可向科學史家、社會科學家、科技與社會學家,甚至人文學家和其它領域的哲學家推薦。這是我理想的科學哲學——它可以既深遠又廣泛地與所有學門對話,又能產生啟迪的功效。雖然我不知道我離這個理想還有多遙遠。

  然而,社會總有一種不假思索的懷疑:科學哲學究竟與科學何關?即使科學哲學能使那些哲學、社會科學、人文學者受益,但是學習科學哲學能帶給自然科學家或科學學徒什麼好處?很多人經常直覺地認為,即使奠基於大量歷史材料分析上的科學哲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傳統),其內容仍然無助於將要投入尖端研究的自然或理工科學家。可是,我們應該更仔細地分析這種「科哲無益(用)論」的說法:其一是,在一位科學家的養成過程中,他從無機會去深入接觸或閱讀科學哲學的導讀和專著(因為科學界內部基於某些歷史因素不提供此類課程,也不提倡、不鼓勵新生代去接觸),如此,科學家當然不可能認為科學哲學的學習對他的研究有任何益處。其二是,確實不少科學學徒接觸了也閱讀了科學哲學的著作,然後在日後研究中真的感受不到任何幫助。只有第二種情況,我們才能說科哲大概無關於尖端的科學研究。

  我個人並不認為第二種情況會出現,因為科學歷史有許多案例證明科哲思考與科學研究密切相關。但是基於科學實驗之哲學的研究者,我認為這是一個可以用教學實驗來檢驗的課題,例如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所課程中,聘請科學哲學專業學者來開設同樣尖端的科學哲學專業課程(而非僅是導論課程,當然,修課者必須先有科哲導論課程的先備基礎,但它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追蹤)。遺憾的是,目前看不出臺灣是否有理工科系有一丁點意願,即使有理工科的學系願意接受這種實驗,它目前仍不可行,因為國內根本沒有多少合格的科學哲學家,既可以跟上當前科學哲學的專業發展,又可以跟得上較新的科學研究。要從事實驗來印證假說(這不是一個盲目的實驗,而是有其歷史的證據),必須先發展科學哲學,接受科學哲學加上科技哲學為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學術的一部分,並培養更多專業人才——這也是我對國內學術界的呼籲。

  在一些偶然的機會中,我與(自然)科學家、科學史家或科技社會學家意見分歧時,常常聽到這類回應:「你是從哲學觀點來看,和我們的科學、或歷史、或社會學的觀點不同。」有時我雖然附和,但是骨子裡並不同意,因為並不存在所謂的「哲學觀點」、「科學觀點」、「歷史觀點」或「社會學觀點」等。我同意我們來自不同的領域傳統,但是每一個領域、學門、傳統都不存在一個單一或統一的觀點。如果我們討論的是同一個對象、同一組材料,我們的觀點不同,也許是因為我的觀點源於哲學的傳統,你的觀點基於科學實作或是歷史研究的訓練,但是並非我的觀點就不是科學的,你的觀點就不是哲學的;而是我和你的觀點是不同的哲學觀點(例如不同的方法論、知識論、實作理論、史觀,甚至形上學)。例如,生物學哲學家可能分析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如何得到天擇演化論的推理模式,或者天擇是否有層次可言,得到和生物學家或者生物史家不同的結論,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結論就不是科學的。(依據《物種起源》或其它科學文獻來分析能說不是科學嗎?)換言之,哲學和科學是一個連續體,當一個人的問題越傾向反省經驗知識的本質與方法的基本原理,或追問究竟是什麼、世界存在什麼基本事物時,他就越接近哲學;當他的問題越傾向去說明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發生經過是什麼時,他就較接近科學或歷史。毫無疑問,科學家能夠、而且常常進入哲學的領域、從事哲學思索,他們應該要有哲學的訓練——這正是我一直在強調的觀點。當然,這絕不代表我要用思辨來取代經驗與實作調查。回想十七世紀的大科學家們,他們稱自己的工作是「自然哲學」或是「實驗哲學」,我們應該復興這段輝煌歷史的精神。

  接著交代本書的來源。本書部分是修改自過去已發表的論文,一些是新寫、但已在會議中發表並得到一些意見回饋。各章來源如下:

  第一章全新寫作。第二章以2005 年〈科學現象的觀察與建構〉(《東吳哲學學報》第11期)一文為基礎修改而來的,內容變動不大。第三章由英文論文(Chen, R.-L. [2004a], “Testing through Realizable Models,” NTU Philosophical Review《臺大哲學論評》第27期)部分節次譯回中文修改而來,但本章可算是全新的寫作,特別強調「實驗」,也增加了「不足決定論」的討論。

  第四章專為本書全新寫作,主要在於回答前作遺留的問題,並將「理論」的發展與變遷的動力學(如何用理論版本家族來說明科學革命的現象)發展完整。第陸節來自陳瑞麟和薛甯中(2009)合著論文的一部分,即〈概念變遷:斷裂或連續?〉,收於陳瑞麟主編,《分析的技藝——林正弘教授七十祝壽論文集》(臺北:學富出版社)。第五章專為本書全新寫作(部分內容改寫自《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一書的第八章),討論與批判「科技與社會」的開山理論「科學知識的社會學」理論家族(包含對科學理論與實驗的討論),目的在於和臺灣的科技與社會社群對話。第六章也是全新寫作,與科技與社會的另一大理論「行為者網絡理論」對話,並爭論認知與評價的優先性,但其內容第參、肆節改寫自陳瑞麟(2007),〈科學哲學在「科技與社會」中的角色與挑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68:一文部分節次;第伍節來自陳瑞麟(2005),〈論科學評價與其在科技政策中的涵意〉,《臺灣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4期。

  第七章有一個較長的發展歷史。它的主要內容最初以〈赫茲的陰極射線實驗被複製了嗎?——關於實驗的複製與傳遞之問題及其解決〉,於2004年3月27日發表於「第七屆科學史研討會」(中華民國科技史學會舉辦)。蒙與會者傅大為、陳恆安教授等提供寶貴意見。後又改寫成英文論文The Structure of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Replication Degree: Reconsidering the replication of Hertz’s cathode ray experiment,於2005年9月發表於第六屆東亞STS會議(由中國瀋陽東北大學科學與技術哲學研究中心主辦),蒙與會者韓國學者洪性旭(Sungook Hong)、姜波等提供評論。後來我再度修改內容,並由Sam Gilbert修飾英文修辭,Gilbert也對英文版的內容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最後我參酌Gilbert的意見後,精煉了許多概念並修改定稿。我於2006年4月於中正大學哲學系發表英文版本定稿的演說,蒙與會者中正大學哲學系師生提供踴躍意見和評論(尤其是參與會議的心理系教授襲充文、哲學系王文方、許漢、謝世民、吳秀瑾等教授,不及備載);之後我又於2006年6月「自然化的知識論與科學哲學」國際會議(東吳大學哲學系舉辦)上發表該篇英文論文,蒙與會者Ronald Giere教授、Joseph Rouse教授、苑舉正教授提供寶貴意見。Rouse教授更在會後以email寫作較長評論寄給筆者;Giere教授除了對本文給予支持性的總評外,甚至還幫筆者修飾了一些英文字彙,並提供許多細節的意見和評論。我已參考諸人的意見不斷地修飾與精煉本文,因此在此特別感謝所有對此文提供意見的朋友。本章的英文版(內容大致相同)已發表於Mi, Chiengkuo Michael & Ruey-Lin Chen (2007), eds.,Naturalizing Epistem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 Amsterdam: Rodopi Press. Philosophical Studies Series, Vol. 7, edited by Ernest Sosa。第八章為國科會計畫「科學實驗與可落實模型(2/2)」的報告修改而來。該論文曾就一些物理問題請教臺大物理系林敏聰教授,並於2005年2月25-26日發表於中正大學舉行的「國科會哲學學門86-92年研究成果發表會」,蒙與會者林正弘、吳瑞媛、王榮麟、苑舉正等教授提出問題與意見。

  第九章前柒節以〈孟德爾究竟發現了什麼?一個實驗發現的典型模式〉為名發表於《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第9期(2009年10月),頁123-172。現在配合本書主題,調動節次,並作一些微小的文字修飾,並增加「科學發現的社會學模式」一節成為本章。本章於2011年改寫擴大成英文版Experimental Discovery, Data Models, and Mechanisms in Biology: An Example from Mendel’s Work,增加二十世紀初Griffith的細菌注射實驗和十九世紀末Driesch 的海膽胚胎實驗以做為對比, 並引入機制(mechanism)概念,在國際審查後收於Chao, Hsian-Ke, Szu-Ting Chen, and Roberta Millstein共同編輯的專書Mechanism and Causality in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 and Economics,預定於2012 年底由Springer出版。

  第十章的理論係基於〈科學實驗的輻射發展〉一文(《歐美研究》第37卷第4期,頁535-591)。該文以輻射模式重建了早期電學實驗的發展。當時我尚未將結構相似性的概念發展完全,並受到蓋利森的理論、實驗和工具三種傳統的影響。然而,在本書中,我企圖擺脫那種模式,沿著我自己的結構程度比較來思考實驗的發展模式,因此作了理論的精煉,也縮節原文中較繁瑣的歷史細節,只討論該文中起電機和萊頓瓶的部分。讀者若欲瞭解近代電學的實驗發展,可參看《歐美研究》該文。第十一和十二章的前身為〈古典遺傳學的實驗動力學〉,曾於2010年「中正哲學跨領域講座」和臺灣哲學學會中發表,承蒙楊倍昌、陳恆安、賴伯琦、林正弘等教授和其他與會者惠賜寶貴意見。後來在本書書稿中,拆成兩章,一方面承接第九章的內容,另方面延伸第十章的理論架構,把一個實驗動力學的模型發展完成。

  最後,本書值得一提的特色是同時分析物理學實驗和生物學實驗,而且企圖發展同一個動力模型來交代兩者的結構與發展。本書回應了當前科哲從專業分化走向整合的新趨勢。因為,國際科哲界的現況是分化當家,「特殊科學的哲學」大行其道。從二十世紀科哲的歷史可知,早期科哲分析主要以物理學理論為分析的案例,並有強烈的「統一科學」傾向,把物理化學的案例分析完了,科學就被理解了。即使有生物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研究,其內容都是在展現這些學科應如何向物理學看齊(如何或應該被化約到物理學上)。1960年代的歷史取向也不例外。慢慢地,1970年代的科哲開始擴張到生物學理論,爭論它們與物理理論性質迥異,繼而心理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一一成為分析的案例,其特性慢慢被揭示,不可化約到物理理論上逐步地被證明。科學哲學開始分化成物理學哲學、生物學哲學、心理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然而,這些分殊科學的哲學都是以理論為主。1980年代開始重視實驗,但也先以物理學實驗為案例,直到二十一世紀後,生物學哲學家才開始分析生物學實驗。

  專業化與分化的結果,使得當代科學哲學家必須學習最新的科學知識,但是也導致物理學哲學家、生物學哲學家、認知與神經科學哲學家、經濟學哲學家、社會科學哲學家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像科學家,無法再單單根據自己的專業去推論「科學應該如何如何」,彼此間也難以再討論共同的科學方法,共同的發展歷史等等。科學由早期邏輯經驗論的「統一科學」帝國,瓦解成各據一地、自主統治的諸侯王國,科學不統一理所當然。然而,理論內容與方法上的不統一並不意味諸學科之間都是孤島,不相往來,也不意味沒有跨領域的現象,更不代表科學哲學家不會互相學習。現在,不同領域的物理學哲學家、生物學哲學家、經濟學哲學家又感到有必要重新聚在一起,互相討論與理解彼此的差異,理解這科學不統一之中,又有什麼樣的可資合作、相互借鏡的相通與跨越之處。這個新趨勢,筆者正參與其間,例如從2008年起,與清華大學經濟系的趙相科、哲學所的陳思廷、還有臺灣大學哲學系的王榮麟,我們已經合作舉辦了兩次「生物學哲學與經濟學哲學國際會議」,我個人則在2012年5月間參與在巴黎舉辦的Individuals across sciences會議,它可能是特別設計讓國際上專業的物理學哲學家和生物學哲學家共聚一堂對話的先驅性會議。總之,我期待這些新的發展能預告臺灣未來更多科哲專著的方向。

國立中正大學講座教授、哲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瑞麟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0334982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676頁 / 15 x 21 x 3.3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科學實驗哲學或實驗之科學哲學的重點是歷史與哲學,挖掘的是實驗在歷史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哲學意義,而不是實驗方法或技能的介紹。我問的是,科學實驗究竟在科學研究(理論建構、模塑、發現、發展、印證等)上居於什麼位置?我探討的是歷史上的著名實驗:它們曾經扮演的角色、它們與理論的關係、它們如何發展演變,而不是一般性的實驗程序和方法。
──〈序 科學哲學的價值〉

哲學和科學是一個連續體,當一個人的問題越傾向反省經驗知識的本質與方法的基本原理,或追問究竟是什麼、世界存在什麼基本事物時,他就越接近哲學;當他的問題越傾向去說明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發生經過是什麼時,他就較接近科學或歷史。
──〈序 科學哲學的價值〉

哲學和科學是一個連續體,當一個人的問題越傾向反省經驗知識的本質與方法的基本原理,或追問究竟是什麼、世界存在什麼基本事物時,他就越接近哲學;當他的問題越傾向去說明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發生經過是什麼時,他就較接近科學或歷史。
──〈序 科學哲學的價值〉

理論是科學知識的核心,理論使我們得以簡單有效的管道來掌握複雜多變的大千世界。……但是理論如何透過模型來說明現象?科學家又如何從觀察與實驗結構中建構模型,再建構理論?一個理論被提出、被建構之後,又要如何檢驗以保證它是可靠的?檢驗理論的結果可以決定性地證實它或否證它嗎?還是說,檢驗理論的目的是為了修正它,改良它對各種現象的模塑,使理論更趨於成熟?在科學史上,一個經過不斷修正、千錘百煉的理論為什麼仍然會被拋棄?為什麼會有全新的理論來取代一個一度支配的舊理論?其過程是什麼?其原因又是什麼?
──〈導論 模塑、實驗行為與理論化〉
 

 

 

 

... 本文首發於Vista看天下雜誌482期,原文標題《三萬名武漢高三學生的突圍》,王霜霜/文,沈佳音/編輯 3月7日,是武漢封城的第45天,距離高考還有92天。 這天上午9點,武漢高三學生齊瀾拿起筆開始考試,這場考的是語文。考場只有她一個人,考點位於武漢軟體學院——新冠肺炎患者隔離觀察點。元宵節的前一天,齊瀾檢查出感染了新冠肺炎,被送入方艙醫院治療,出院後,被送到這裡隔離觀察。試卷提前10分鐘傳到了網上,隔離點的工作人員幫她列印了出來。 開考一個半小時,齊瀾收到通知,讓她下樓排隊檢查身體。她從六樓跑到一樓,等她再爬上來時,考試時間只剩下20分鐘了。她作文沒寫就交卷了。那天的作文題是關於新冠肺炎的。 20多公里外,誠子也在家中開始答卷。她的椅子背後就是一張床,媽媽坐在床上,擔任監考老師。這大概是誠子經歷過的考風最嚴的一次考試,「直接給我盯失憶了」,誠子吐槽,但媽媽卻對這個差事表現得很積極,因為她好久沒上班了,呆在家裡「快發霉了」。 這是武漢市舉行的一次全市的高三網上模擬考,3萬餘名考生參加了這次考試。按照慣例,每年二月,武漢都會統一進行高三年級的「二月調考」。「二月調考」對高三學生有較強的參照意義,是對考生前一階段複習的重要檢測。由於疫情,今年的「二月調考」一再延遲,直到3月才在網上舉行。此前,武漢的高三學生都居家複習,上網課,考試也全憑自助。 暫住住在武漢江夏區的韓松也是一名高三學生,但她沒有參加這次考試,因為她是湖北黃石人,不是武漢人。 她是一名美術生,年前來武漢的一家畫室集訓,封城後,獨自被困在城中。2月2日凌晨,她接到爸爸發來的微信,外公去世了,是胃癌。她大哭了一場,發了條微博:「一個人在外面,很落寞,痛苦的心情沒有人能夠理解。」 在方艙備考 齊瀾和媽媽平時租房住在學校附近,1月19日放寒假,她搬到了外公、外婆家裡,打算陪兩位老人過春節。沒幾天,外公突發高燒,外婆還以為外公是傷風感冒。拖了幾天,燒還是沒退。外婆慌了,帶外公去醫院檢查。第二天,結果出來了——核酸檢查為陽性,外公確認感染了新冠肺炎。 家裡進行了緊急消毒,用純糧食酒、滴露消毒液擦拭每一個角落。本來,齊瀾和外婆住在一個房間,但怕齊瀾被感染,外婆搬去和外公住一屋,讓齊瀾自己住一屋。家裡實行分餐制,外婆讓齊瀾沒事不要走出自己的房門。過了幾天,外婆也出現了腰疼、頭暈、沒力氣、發燒的癥狀,一檢查也感染了新冠肺炎。齊瀾並沒有出現任何癥狀,但媽媽還是建議她檢查一下,結果,她也被傳染了。 ... 2月18日晚,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患者們吃過晚飯後,或收看著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或在護士的帶領下跳起廣場舞,或躺在床上刷著手機,在583號病床邊,一位女孩則坐在小書桌旁,邊看平板電腦,邊在筆記本上書寫著英文單詞,一旁的桌面上擺滿了備戰高考的書籍資料。(長江日報社陳卓供圖) 2月7日,齊瀾帶著一箱書、兩身換洗衣服和洗漱用品,坐上了一輛專用的公交車。臨走時,外婆交代她,一個人住要注意一點,避免交叉感染,碰到什麼事情,要稍微忍耐一些。對於未知的生活,本來她有點恐懼,但坐上車,反而心安了一些。她特意數了數,車上共有20個人。 次日凌晨兩點,齊瀾到達了東西湖方艙醫院。那天是元宵節。她正式開始在方艙學習。她把床旁邊的桌子橫過來,坐在床上,趴在桌子上上網課。除了必要的治療,她的學習時間還是和班上的同學保持一致。 方艙有時候比較吵,齊瀾上網課時,經常聽到有人跳廣場舞、組織一些活動。她只好戴著藍牙耳機,強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在網課上。她一直在尋找一臺印表機,自從上網課後,老師都會把學習資料、布置的作業發到網上。對著螢幕寫作業,不能在紙上勾畫,讓齊瀾很不能適應。但她找遍了方艙的印表機,發現它們都沒有聯網。 網上上課是突然通知的。 誠子的學校1月20日放寒假,她們原計劃是放一周多一點,但1月29日,學校突然通知2月1日開始網上上課,這讓她和同學們都很慌,因為書都落在了學校里。 放假前,誠子只帶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和一本地理課本回家。雖然學校把一些資料和兩個筆記本寄給了誠子,但誠子還是覺得不夠用,「如果允許,我很想把自己的整張桌子搬回來」。一些同學還在討論能不能翻牆,去學校拿書。誠子的雙眼近視,一個300多度,一個400多度,每天盯著螢幕,眼睛感覺都要爆炸了。尤其是考試時,誠子覺得用電腦看試卷,她就是一個「漏斗」,一邊看一邊忘。 爸媽本來想在京東上給她買一臺印表機,但是找的商家不是缺貨,就是不送貨。最後,還是爸爸騎著電瓶車去單位拿了一臺。 「家長削尖腦袋都要弄一臺印表機」,武漢市民王國軍說,他兒子是湖北省武漢實驗中學的高三學生,這是一所省重點高中。封城後,王國軍托朋友才搞到一臺印表機。另一位武漢市民塗姐的女兒是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的學生,她下單比較早,2月4日就在網上買了一臺印表機,一周左右收到了貨。 ... 2月18日晚,武漢客廳方艙醫院,護士正在給堅持學習的高考女孩黃玉婷測量體溫和血氧。(長江日報社陳卓供圖) 3月9日,齊瀾離開隔離點,回到家中。她想在網上買一臺印表機,但一查要1000多塊,就放棄了,因為媽媽有段時間沒有經濟來源了。她決定手抄,扛過這段時間。 韓松也沒有印表機,她只能把老師的ppt都抄下來。抄筆記時,她儘量用碳筆,而不用中性筆,因為畫室不缺碳筆,而中性筆如今卻很緊缺。她也沒有電腦,只能用手機學習。但手機的內存只有32G,經常聽著聽著課,就卡屏了。她的地理不好,最近一直想買一本地理資料,但問了好多家,對方都回復「不發武漢」。 從封城之後,韓松就覺得很壓抑。為了複習,她今年春節原本就打算和一個同學一起在武漢過年。但1月23日武漢封城那天上午,這位同學卻被她爸爸開車接走了。韓松特別難受,也很想回家,可當時她已經來不及離開了。本來四個人的寢室,只剩下她一個。 大年三十,畫室食堂的大螢幕正在放電影《傳染病》,她打了一份飯,一邊看,一邊吃。雖然沒人陪,但聽見聲音,讓她不那麼害怕。 「不要以為有疫情,高考就不會來」 「今天距離高考還有多少天?」「不記得了。」誠子回答。 在家裡複習後,她開始對高考的時間變得不再敏感。這在一個多月前,幾乎是不可能的。教室黑板旁就有一個小板,上面寫著高考倒計時。牆上拉著兩短一長三條條幅。條幅還是作為英語課代表的誠子親手拉的,但現在她已經記不起上面的內容了。 一進教室,就能看到一張很大的成績表,上面公布著每次月考班級前五名的成績。這次誰在上面,誰滑下去了,一目了然。在這種氛圍下,人不能不緊張。但回到家,這根弦卻鬆了。 剛推遲開學時,不少人還挺開心。武鋼三中的高三老師尹璐清楚地記得,放假時,她還看到一個學生髮了一條朋友圈,說願意「犧牲」自己的大長腿,來換學校晚一點開學。 原本以為過幾天就會開學,沒想到假期越拖越長。從1月21日放假以來,王學之再沒出過門了,他是武漢一所市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他記得很清楚,1月21日,晚自習是歷史課,全校的老師都被叫去開會了,回來後,就通知臨時放假。大家都很激動,根本無心上課。放學後,一個同學遞給王學之幾個口罩,他們一起戴著回家,路上還討論這次疫情有多嚴重。 一轉眼,這麼多天過去了。剛開網課一周多,王學之覺得自己有點學不動了。在用釘釘上課之前,他們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微信。歷史老師50多歲,很敬業,每次都會用很長的語音方陣。「我實在聽不下去了。」他很焦慮,每天都在跟朋友哭訴,「什麼時候能夠出門?」 他過了一段很放縱自我的生活,每天中午12點鐘起,凌晨兩三點鐘才睡覺,瘋狂地打電腦遊戲,這可以讓他脫離現實一段時間。有時候,她晚上打遊戲比較激動,喊叫的聲音比較大。爸媽過來提醒他「聲音小一點,別讓鄰居投訴了」。 ... 19歲的新冠肺炎患者付巧在武昌方艙醫院留言牆上畫的一幅畫。畫的名字叫「夢開始的教室」。(新華社圖) 尹璐發現在倒計時一百零幾天時,大家的狀態都不是很好,效率變低了不少。有的學生在學校時,四五十分鐘可以完成一篇作業,但是在家裡,一個多小時才能寫完。「學生之間很喜歡聊天,現在做作業又需要手機、電腦,所以更容易受到誘惑。」尹璐說。 誠子感覺以前上課特別有實感,一節課上完之後,能感覺到自己腦子裡留下了東西。現在,上網課,注意力不太好集中,看著看著電腦,眼神就會飄。文科有很多知識點需要背,但她總覺得在家裡讀書好尷尬,很難張開嘴。「武漢什麼時候才能開學啊,高三學生真的心很慌」,3月1日,誠子發了一條微博,裡面配了9個「失望」的表情,此時離高考還有98天。 高考倒計時100天之後,「慌」的情緒在高三學生中蔓延。「不要以為有疫情,高考就不會來」,每次上課前五分鐘點名時,誠子的班主任都會這樣提醒學生們。誠子的桌子上,立了幾張她喜歡的音樂劇演員高楊的卡片,還有一張小卡片,上面寫著「高三啦」,每當她懈怠了,她就抬頭看看,給自己緊緊這根弦。 齊瀾的朋友圈封面上寫著「華中師範大學」,這是她高考倒計時100天那天換上的。每當她想刷朋友圈,找人聊天時,這張圖就提醒她「別刷了」。 韓松現在覺得壓力非常大。她想考湖北美術學院,這個學校本應在2月22日就結束專業考試,但由於疫情,學校的考試時間還待定。本來,她可以一心只準備文化課,如今卻不得不兩手抓。韓松是理轉文過來的,文綜基礎本來就薄弱。 尹璐的學校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百日誓師」,每科老師給學生們講幾句話,她告訴同學們「沒有絕望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尹璐覺得學生現在很需要鼓勵的話,特別是女生比較多的班級。「可能是社會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女生自我要求比較高。因為這種高要求,反而容易產生一些挫敗感,不夠自信。男生在我們看來,有時有點傻乎乎的,反而很容易自信,高看自己,覺得自己狀態特別好,特別牛。」他們學校現在會弄一些科目測試,很多女孩連續考得不好,覺得很崩潰。 尹璐認為,平時自覺性比較強的人,高考中,可能能夠脫穎而出;以前靠那種壓迫式學習的人,很有可能最後的表現與預期會相差甚遠。學校對每個班都有升學的指標,班主任會把指標的壓力分攤到任課老師頭上。 尹璐現在很擔心學生們的成績,升學壓力還是其次,主要是結果不好,自己心裡也覺得愧對學生,包括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有限?」 「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王國軍兒子的學校邀請家長來擔當「網管」,一起進入上課群,看哪個學生沒來上課,誰中途掉線了,及時地和班主任溝通。在家裡上學,學校想發動家長來監督孩子的學習。 剛上網課時,王國軍會到兒子房間裡,看看他的學習情況,「基本上是在上課,偶爾也有開小差的時候」。他看到後,就會稍微提醒一下。過幾天,他再去兒子房間時,發現門已經被反鎖了,「不讓我們看了」。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對立情緒,在這段時間更加凸顯。晚自習時,除了老師講解以外,學校要求學生把手機和電腦都交給家長,但這個事情在王國軍家幾乎沒有實現過。「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控制自己,實際上控制不了」,但在這個節點,王國軍不願意激化矛盾,怕兒子「撂挑子不幹了」。 ... 2月29日,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治癒出院患者隔離點內,一名治癒出院患者在隔離點上網課。(中新社圖) 王國軍1996年來到武漢上大學,畢業後留在這裡成家立業。他和妻子都是通過高考改變命運的,因此很看重高考對人生的影響,「高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一生」。之前,他覺得兒子好好學,還是很有希望沖一個「985」高校的,「但是現在疫情耽誤這麼長時間……」他沒再往下說。 王學之的房門也一直是反鎖的,他很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吃飯時,爸媽會來敲門喊他。他動都不動,只隔空應一聲「別叫了,我想吃就出來」。「吃飯」,爸媽的敲門聲又傳來。「不想吃」,他大聲喊,爸媽還是會繼續喊。「他們像聽不懂我說話」,他感到很煩。 自從封城之後,他的父母也一直沒工作。在王學之看來,他們每天就是在做飯,一天做五六頓。空下來,王學之也會走出屋,和他們聊天,但說著說著,他就會情緒激動。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在教育新聞上看到的一些學習方法傳輸給他,他很不愛聽。 王學之家所在的社區有人感染後,每天都能聽到大喇叭用武漢話喊,「非防疫工作人員或者就醫不得外出,遛狗的、想跑步的、閒逛的,都蹲在家裡別出門」。 玩遊戲時,王學之很快樂,但他覺得這只能讓他暫時麻痹。在家裡這麼久,他覺得最開心的一天,就是大家一起喊「武漢加油」的那天。他沒開窗,但連馬路對面小區的聲音,都能聽得很清楚,他覺得武漢人挺會苦中作樂。他很想念學校附近早餐店裡的豆皮、湯粉、牛肉麵、牛肉粉、油條……他已經很久沒正經「過早」。 打了10多天遊戲,距離高考還有100天時,王學之翻了一位已經考入中國傳媒大學的朋友的社交動態,突然清醒了一下,「萬一把成績玩沒了怎麼辦?」 他對大學生活充滿了嚮往,又感到時間好緊張。寒假前的最後一次月考,王學之考了570分,班級排名第一,年級第二。他在打遊戲的群里,發了一句「兄弟們,我要學習了」。王學之的數學不好,他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8點開始做數學題,做一整天。他執行自己的複習計劃,偶爾會去圍觀下網課。 3月9日之後,全市模擬考的成績陸續出來了。王學之因為晚上失眠,睡覺睡過頭,錯過了語文考試。有一天半夜11點多,他發了一條朋友圈「想考600分」。過了幾天,他又發了一條「焦慮發愁」,後面加了5個「啊」。 齊瀾因為做CT和核酸檢查,沒有完整地完成語文、數學、文綜的考試,這次的總成績並不是很理想。但她覺得分數並不是那麼重要,「我主要是想通過這次考試找一些問題」。她調整了新的複習計劃,日後,有針對性地對各學科薄弱的地方進行知識鞏固,「短時間內實在沒辦法有很大提升的地方只能選擇放棄,我只需要得到我該得到的分就夠了,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 2018年起,湖北省採用「3+2+1」的選科模式,高中不再文理分科。2021年便是「新高考」第一年,這意味著,今年的考生成績不理想,明年也很難再復讀。 人生第一次大考 感染後,齊瀾只把消息告訴了班主任,其他老師對此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她在方艙上網課的視頻,被一位警察拍了,傳到了網上,大家才都知道。班主任告訴她,很多老師聽說後,都哭了,覺得她特別堅強,每天看她照常交作業、上網課的樣子,一點都看不出她生病了。 並不是沒有情緒崩潰的時刻。 最初,只有外公感染時,外婆每天都陪著外公去醫院打針。晚上9點出門,第二天早上回來。每天晚上,一聽到開門的聲音,齊瀾就知道家裡又只剩下她一個人了。她很害怕,但心裡覺得還有外婆這個倚靠。後來,連外婆也確診後,她整個人就有點繃不住了。 一天晚上,外公外婆都去打針後,她給媽媽打電話大哭。她覺得自己特別沒用,兩個老人都生病了,自己卻幫不上什麼忙。外婆怕她感染,不讓她動手。看著外婆強撐著去洗碗、做飯,她就特別心疼。 進方艙的第五天,齊瀾又哭了一次。當時她的核酸檢測結果依然是陽性,媽媽又打電話過來說,外公外婆還沒找到醫院,病情還惡化了,再加上學習上的事情,一樁樁堆在一起,她整個人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她偷偷跑到圖書角,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 一個穿著白色防護服的人向齊瀾走了過來,他的防護服上面寫著「警察」:「怎麼了?」齊瀾不想讓別人看到自己哭,說「自己想靜一下」,讓這位警察離開。但對方並沒有走,而是搬了一個板凳坐在了她身旁。 事後,齊瀾才知道,方艙的工作人員是要跟確診患者保持一定距離的。但這個警察一直勸她,說:「別怕,有我在,你有什麼事情可以跟我說,我一直都在。」這句話讓齊瀾感受到特彆強大的安全感,她像泄了閥一樣,把壓在心裡的煩悶都說了出來。傾訴完之後,她覺得自己舒服了一點。 韓松也哭過一次。2月2日凌晨,她接到爸爸發來的微信說,外公去世了。她立刻發了視頻過去,接通後,不說話,爸爸只聽到她的哭聲。韓松無人傾訴,發了一條QQ空間。有很多人點讚,這讓她心煩。她把說說刪了,改發了一條微博。微博沒有人認識她,她可以痛快發泄。 每個人都在尋找一些安慰。在誠子書桌的小角落裡,一堆輔導資料後面,有一排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的小說。她害怕自己忍不住看,故意藏在了最裡面。但每次學習累的時候,她會讓自己看一個小時。這是她在壓抑、緊張的高三生活中,為自己保留的一片小天地。 到了高三,一切都要為高考讓步。在誠子的班上,每個人座位上都有一面小鏡子,包括男生。在學校時,第二節課下課後要跑操了,女生們先拿出口紅偷偷塗一下,再走出教室時,每個人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真漂亮。 前幾天,誠子和姐妹一起在網上搶了一個眼影盤,物流不發武漢,她填了一個廣東朋友的地址,等解禁後,這位朋友回武漢時就可以把眼影盤捎給她。可到底什麼時候用上?誠子心裡也沒譜。 塗姐覺得比起他們70後,現在的孩子面對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多,「環境可能還要比我們還要艱難一些」。 塗姐的女兒一直想學生物專業,以後做基因檢測研究方面的工作。高二時,外婆得了癌癥,塗姐的女兒就產生了日後從事生命科學相關工作的想法。 本來,塗姐覺得女孩子做這個太辛苦,並不是太希望女兒往這個方向走,但經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她更加堅定地要支持女兒。「在不確定性很多的情況下,還是讓孩子做一些她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樣的話,可能更有利於她成長,有利於她有一個更好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將來。」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個願望,齊瀾想成為一名老師,因為老師和醫生一樣,都可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她也想當別人人生中的指路人;韓松想學動漫設計或者視覺傳達,平時可以接些小稿,過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實現這些理想的第一步就是眼前的高考。 3月9日,齊瀾回到了外公外婆家,但家中只有她一個人——在她進方艙幾天後,外公外婆終於找到了醫院,目前仍在接受治療,她也依然不敢讓媽媽過來,害怕傳染給媽媽。她獨自在這裡準備迎接人生的第一次大考。(齊瀾、韓松、尹璐為化名,實習生王李蕾對本文亦有貢獻) 更多精彩文章·封面故事一千萬分之六的備考故事 一場2億多人的網絡實驗 本刊記者 左璐 陳光/文 「林晨的英語老師在西班牙,上課時間都是當地的凌晨三點,數學老師在印度,時區差兩個小時,上課時大家總能聽見螢幕那端的雞鳴。」 家庭里的手機戰爭 特約撰稿 李幸/文 「手機里,遊戲、短視頻、小說,建構了一個又一個光怪陸離的娛樂世界,亦有教育機構,搭建了網上學習平臺。但娛樂與學習交鋒的過程中,前者常能占據上峰。」 好了,文章讀完了。如果覺得不錯,記得分享到朋友圈哦。也歡迎在留言區寫下你的想法。 祝福所有高考生↓↓↓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yyByjx5.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6677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南屯質感髮型大甲質感髮型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南屯日韓髮型專業染髮燙髮髮廊台中西屯韓系髮型推薦染髮店
台中中區韓式燙髮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神岡瀏海減齡方式推薦染髮店 台中質感色系商業髮色專業髮廊大里瀏海減齡方式推薦染髮髮廊 綠園道附近後梳髮型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布丁頭的救星推薦美髮沙龍外埔韓男刻髮專業染髮燙髮髮廊 和平解決布丁頭髮廊推薦染髮髮廊 Dcard推薦的台中護髮染髮燙髮推薦大甲新髮型設計推薦髮廊 太平耳下三公分修剪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燙髮技術最好的台中髮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優惠商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